廖曉義:198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1993年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系國際政治專業做訪問學者,并自費拍攝《地球的女兒》。1995年回國,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非營利性的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建立了面積為2800畝山地的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培訓基地。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期間,廖曉義作為中國七位民間環保人士代表之一參加了總統的圓桌會議。
目前在全國推廣的26度空調節能行動就是廖曉義等人首先發起的。在今年的節約型社會講話中,溫家寶總理還專門提到了26度空調節能行動。廖曉義認為節約是最大的環保,而節約就是減少沒有必要的消耗。
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民間環保人士。
2005年9月22日,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等9家民間組織發出“今天不開車”的倡議,呼吁北京有車族今天乘坐公交、地鐵或者騎自行車上下班,以一種“可持續消費和綠色生活”的方式應對日益加劇的國際能源危機。2005年11月,廖曉義建議:“如果有可能,冬天把空調調到18℃ ”。
十七年來,在綠色環保的道路上,作為中國文化的堅守者、環保事業的守望者,廖曉義親手創辦了中國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艱難的創辦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響中國的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生活”、“綠色社區”、“綠色傳媒”、“綠色奧運”,鼓勵人們一起來傾聽“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綠色生活之路。
廖曉義是我國環保事業的先行者、守望者,她以具體細微的角度,從身邊小事實施環保大題,對我國的環保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閱讀:
· 未來廢塑料行業前景如何,你造么? 2015.12.15
· 男子偷價值百余萬電纜,每斤17元賣給廢品收購站 2015.12.15
· 垃圾分類如何去做,日本的垃圾分類深度介紹 2015.12.15
王維建說,2011年他到香港旅游時,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將一個礦泉水瓶分成瓶蓋、瓶身,然后分別放進兩個不同的垃圾桶中。...
5年以后我國的鋁需求量達到頂點,之后會逐步降低,走跟鋼鐵同樣的道路,歐美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概莫如此!
面對股市的迅速跌勢,社會多方力量都轉為救市的過程中,各有關方面統一行動,協調配合,維護了股市一定的穩定性,從宏...
東方循環網能夠抓住互聯網背景下的資源循環利用機遇,深入研究分析工業企業的固體廢物和環保難題,憑借創新模式投身在...